水下机器人有望逐步取代“海碰子”
机器人距离实际走入人们现实生活还有多远?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给出了答案。借助大赛搭建的海洋智能装备领域的产业化交流平台,8 月 13 日,在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科研团队与獐子岛集团、棒棰岛海产、德泰新农海、遨博机器人等海产养殖、海洋智能装备研发企业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相关资料图)
在大连,人们习惯称呼从事海底养殖捕捞的人为\"海碰子\"。这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古老职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且从业者数量急剧下降。但是目前在国内,许多海珍品的捕捞,如鲍鱼、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场的采捕生产,依靠的仍然是人工潜水和传统工具。
作为国际上唯一的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竞技高端赛事,在大连举办的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和产业供需交流平台,为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近年来,大赛增加了科技企业与研发机构互动环节,以促进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和项目落地。
多家签约企业、科研团队告诉记者,借助市场转化的平台,校企合作将带动水下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实现良性循环。一方面,水下机器人的操作并不复杂,校方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培训,保证企业在生产中顺利使用机器人;另一方面,企业愿意为在校的对口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助力打造水下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人才梯队,实现产学研链条的长效互动。
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刘安良是该校此次参赛队伍的带队老师。他介绍,今年两款参赛的章鱼号机器人都是瞄准大连海洋牧场的需求而开发设计的,研发团队正在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按照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配备相应的功能。
\"这款‘小章鱼’主要用于海洋牧场的环境观测。\"刘安良介绍道,其前部配备的两个高清摄像头,一个固定观测海洋底部,另一个可以 180 度旋转,\"可以像在陆地上田间地头看庄稼的长势一样,观测水产品的生长情况。\"这款机器人在今年研发成功后,特意选择了风浪较大的天气测试性能。
比赛现场展示的另一款\"章鱼\"号是在观测水下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升级版。这只\"章鱼\"防水深度达 200 米,可以携带前置二轴机械手及采集筐,不但可以对水产品进行小样本取样,还能进行更多数量的捕捞,可以承担潜水员的采捕工作。对于市场关注的水下机器人续航问题,该机器人仅凭舱内供电就能连续作业四到七个小时,还可以改为岸上供电,通过柴油发电机或移动电源实现不间断作业。
刘安良介绍,\"章鱼号\"的一项新功能是可以进行水产品的产量估计,比如水温高低对扇贝生长的影响等。也就是说,其应用会为海洋牧场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产业升级改造,让海洋生产更智慧。
大连德泰新农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威告诉记者,该企业养殖品种包括海参、扇贝、毛蛤、海螺、海胆等,目前正逐步应用科技护海,智能采捕,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以人力成本计算,一名潜水员一天需要 2000 元起步,一天四五个小时是工作极限。\"王威介绍,潜水员安全生产一直是企业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消除这方面隐患,也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一般来说,一个采捕团需要两到三名潜水员,水上则需要船长、观测等多名人员。水下机器人应用之后,只需要船长和两三名机器人操作员,就基本能完成采捕任务。
对于水下机器人的性能,王威表示,企业方面重点关注其抗浪性,能够应对水底复杂的情况。另外,还希望水下机器人能承担水下声音采集、监测偷盗捕等任务,需要配备相应功能。目前看,签约定制的机器人可以满足各项需求。今年禁渔期结束后,企业和校方会在海区继续进行测试,让拟\"上岗\"的水下机器人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作业水平。
半岛晨报、39 度视频记者苏琳